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、传承石油精神,让高原油田子弟“知油田、悟油田、爱油田”,7月14日铭创配资,为期4天的“油脉寻踪 青衿筑梦”青海油田2025年油娃暑期“油”滋“油”味活动欢乐启程。
来自青海油田各中小学的32名学生,在10名后勤保障人员的陪伴下,满怀憧憬,乘车从青海油田敦煌生活基地出发,前往柴达木盆地油田老工业基地、原油生产一线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参观学习之旅。
“油娃”们乘着颠簸的大巴车,扑进了戈壁滩。车窗外,风“呜呜”吹起的漫漫黄沙与远处若隐若现的连绵雪山交相辉映,“油娃”们正踏着爸爸妈妈走过的足迹,去追寻高原石油人的故事。
追寻足迹聆听戈壁深处的故事
走进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,仿佛闯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。“残垣断壁”是“油娃”们在脑海中搜索到的第一个词语。大家踮起脚尖,好奇地朝歪斜、残破的门窗里张望,费力地辨认着墙上模糊不清的标语。
“老师铭创配资,这是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的学校吗?听妈妈说这里以前可热闹了。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“油娃”指着一片斑驳的土墙说。
身着统一红色工衣的“油娃”们神情庄重,肃立默哀,向长眠于此的石油英烈敬献鲜花。
“站在冷湖公墓前,看着墓碑上一个个为青海油田事业发展献出生命的名字,听着他们为油而战的故事,心里既感动又难过。他们就像课本里讲的那些英雄一样,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这片茫茫戈壁。”青海油田二中初一(2)班徐铭辉说。
探访柴达木盆地的“功勋”
“油娃”们乘坐的大巴车向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方向继续行驶,来到了油砂山露头,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起点。
“油娃”们顺着讲解员的指引,用地质锤敲开岩石铭创配资,忍不住轻嗅岩石中渗出的“油香”,小心翼翼地将碎屑装入袋中珍藏。
跃参1井是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井,“油娃”们驻足,仰着脖子打量,对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构造充满好奇,目不转睛地聆听着这口功勋井的光辉历史。
“哇!抽油机好高呀!”“油娃”们站在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井——狮20井旁连连感叹,感受着父辈挑战极限的豪迈气概。
在黄群青年创新工作室和青工创新技能孵化基地,形态各异的机器、工具,还有VR眼镜,瞬间点燃了“油娃”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走出创新工作室,孩子们心里科学家的种子被深深埋下。
大手拉小手走路不怕滑
“爸爸你慢点!这块板子够我们俩站的!”
“哈哈哈,妈妈你猜不出来吧,这是抽油机呀!”
在瀚海游苑,“油娃”们与父母一同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亲子活动。“抢板子”“看图猜词”“几个人”等游戏轮番上阵,加油声、欢笑声此起彼伏,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也让小“油娃”们迅速打成一片,成为了好朋友。
在绘画活动中,“油娃”们用稚嫩的画笔绘出爸爸妈妈的工作场景。笔下的抽油机、戈壁滩和石油人的坚实身影,都凝聚着他们对父母坚守高原、奉献能源的真切体会。
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个大型的抽油机,它屹立在花土沟的戈壁上,后方是连绵的雪山。抬头看,天空碧蓝,红日高挂,三两对鸟儿掠过天际。但是在参观过程中,我并没有看到飞鸟,画中的鸟儿是我心中的想象与愿景,希望我们的花土沟的生态环境能更好,也希望继续在花土沟坚守的叔叔阿姨们的生活环境能更好。”实验中学的王尚赫分享道。
“在活动过程中,孩子们感受到了前辈的辛苦与付出,也理解到了岁月静好背后的负重前行。”此次活动以鲜活的方式为柴达木石油精神搭建了代际传递的桥梁。
当“油娃”的小手抚过磨旧的工具,当他们在烈日下看到父母汗湿的工装,当“铁人精神”从课本走进现实,那份对“责任”“坚守”“奉献”的理解便不再是抽象的词语。
这不仅是一次亲子间的“双向奔赴”,更是一次石油精神的“接力传承”,未来,这份来自一线的感动与力量,必将让“油娃”们更懂责任铭创配资,更知担当,让柴达木石油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闪亮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唐玮贞 张一帆)
嘉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